
尽管日本是世界上大米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,但日本的糖尿病死亡率在OECD发达国家中排名较低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5年《国民健康报告》,日本成年人肥胖率仅为4.5%(BMI≥30为肥胖标准),糖尿病患病率为8.1%,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[1]。很多人会疑惑:为什么我们同样吃白米饭却总是担心血糖高、发胖,而日本人却可以放心吃呢?其实,答案并不在于“米”本身,而在于他们围绕米的一系列生活习惯。这不是白米饭的错,而是你吃的米饭“缺少了一些东西”。很多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发现,当地的大米和我们平时吃的不一样——超市里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整粒米,上面有一点浅黄色的胚芽。摸起来更有颗粒感,口感不像国内精白米那么软糯。一位长期研究饮食和新陈代谢(并多次访问日本进行研究)的营养师指出,为了保存大米的营养,日本人很少去除病菌。要知道,细菌中隐藏着大量的B族维生素。这种营养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碳水化合物,防止血液中糖的积累。另一方面,我们经常研磨米胚芽和麸皮,以追求“香、软、糯”的风味。其余的闪亮白米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营养水合物。吃得太多自然会引起血糖波动。更重要的是,日本人吃米饭非常“受限”。如果是家庭聚餐或者餐厅套餐,米饭只盛在小碗里,每顿饭的量通常控制在150g左右(普通的一碗左右)小碗)。我们不会像有时那样“添加第二碗”。只要选择合适的大米并控制用量就够了吗?事实上,情况并非如此。他们应该在每顿饭中添加的“小东西”才是真正有助于控制糖分的。从唐朝学到的“发酵技术”是否成为控糖法宝?你无法想象,日本人每顿饭都爱吃的发酵食品,最早是从中国学来的。早在唐代,日本就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发酵技术——如何腌制泡菜、如何制作酱油。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,带回中国后慢慢完善,最后就想到了纳豆、味噌、腌萝卜等特色食品。现在去日本吃饭,无论是酒店的早餐,还是普通家里的晚餐,餐桌上总少不了一小盘蔬菜:早上的纳豆配米饭,还有腌菜。午餐时的酱油,晚上的味噌汤中的强化酱油,甚至寿司时的酱油,都带有怀孕的咸味。这些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。即使偶尔少吃蔬菜(日本蔬菜价格高,很多家庭不会买很多),也能保证肠道畅通,间接帮助身体控制血糖。有调查显示,经常吃发酵食品的日本人,餐后血糖水平比不吃发酵食品的人低10%-15%(该数据为行业调查结果,有待官方进一步确认)。而且,他们不仅会吃发酵蔬菜,还会吃鱼、豆腐、海带等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。饱餐一顿后,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纤维的比例达到平衡,血糖自然就会保持稳定。轻松“浪涌”。然而,发酵食品+g米饭在最后一步就流失了——如果不“动”,无论饮食多么好,也很难避免发胖和高血糖的风险。每天6000步是“隐形控糖药”。很多人忽略了价格低廉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在东京、大阪这样的城市,你很少看到人们“久坐”——上班族下班后可以步行去地铁站或者绕道回家,每天可以步行6000多步。退休的成年人更加活跃。他们早上去公园散步,打太极拳,下午步行去超市买东西,很少开车。除了活跃之外,他们也非常注重健康。日本法规要求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,社区也会免费为老人检测血糖、血压。当发现血糖过高或超重时,专业人士会给出广告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不良习惯。早发现、早调整,自然可以降低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:日本人吃白米就不会患糖尿病。日本也有糖尿病患者,大多年龄较大,不愿意运动,爱吃高油高糖的零食。所以关键不是“能吃白米饭吗?”而是“怎么吃、吃多少、吃完后动多少”。你平常吃米饭的量有控制吗?您尝试过胚芽米或自制发酵蔬菜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~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)由社交媒体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latform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